──2013年2月27日在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
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 峰
各位代表:
现在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,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。
一、2012年工作回顾
2012年,是彭水在挑战中克难奋进的一年。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领导下,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,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、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,主动承接中央系列政策措施和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.8亿元、增长11.4%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.1亿元、增长13.7%,固定资产投资97.7亿元、增长21.2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.3亿元、增长16.1%,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4.1%、14.3%,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。
——四城同创让城市更宜居。山谷公园改造完成,绍庆广场建成投用,摩围山隧道左洞贯通,乌江五桥主体合龙,万米河堤基本建成,“两江四岸”魅力初显,背街小巷整治有力,创建成为市级卫生县城、市级山水园林城市,市级文明县城通过验收。
——外争内聚让发展有保障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.25亿元、增长17.9%,其中税收收入5.2亿元、增长26.4%,增幅居全市第6位、渝东南第1位;烟叶税突破8000万元、增长52%。争取上级各类资金26亿元,增长30.4%。
——做靓旅游让经济添活力。“一线三点”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,“不墨乌江画•无弦苗乡音”渐成品牌,苗族民俗生态旅游跻身“重庆非去不可”十大创新案例前三甲;继续举办“一节一赛”,成功打造极富彭水历史文化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 “娇阿依”;接待游客总量、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55%、100%。
——教育优先让孩子上好学。教育支出8.5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.9%;彭水一中全面建成,职教中心渐趋完善,在渝东南率先免除高中学费,营养改善计划惠及6.7万名学生,资助3000名贫困大学生顺利上学,高考重本上线人数实现翻番。
——民生普惠让幸福共分享。民生支出20.3亿元,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3%;城乡养老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,五大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;城乡低保标准提高,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,保障了7万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
——护安维稳让百姓享平安。建设安全保障型示范县,安全生产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2.2%、14.3%,连续8年获全市一等奖;持续开展系列专项行动,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,群众安全感指数居全市第四位。
一年来,我们着重做了六方面工作:
(一)着力扩内需,县域经济较快增长。主动应对宏观调控趋紧、BT项目受限的特殊形势,努力突破要素瓶颈制约,争取上级项目建设资金16亿元,获批建设用地计划3100亩;贷款余额净增18亿元,新增社会融资22亿元。全力攻坚项目建设,完成龙虎水库、乌江流域防洪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,提速实施凤升水库、三江口水利枢纽、天然气管道、龙门峡水电站等重点工程,建成乌江六桥、下塘码头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。着力激活城乡消费,兑现家电、汽摩下乡补贴1700万元,引进6家商贸企业入驻,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7家,社区标准化菜市场、乡镇规范化农贸市场实现全覆盖。举办首届房地产展示会,商品房销售面积稳步增长。落实专项资金3700万元,大力扶持发展实体、民营经济,新增个体工商户2700户、微型企业600个。
(二)着力调结构,产业发展提速升级。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0.7:41.1:38.2,非农产业比重达79.3%。发展特色效益农业,收购烤烟35万担,种植魔芋2万亩、改良红薯10万亩,发展油茶4万亩,出栏生猪55万头、家禽160万羽,蜜蜂保有量突破7万群;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8家,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8个,注册农产品商标70件,申报地理标志商标5件,获得全市粮油大县一等奖。推进新型工业化,园区配套功能不断完善,标准化厂房利用率达75%;氟化工产业规划通过国家工信部组织的专家评审,重庆市氟化工产业园落户彭水;页岩气1号井日出气2.5万立方米,2、3、4号井开始压裂施工,加气母站启动建设;全年发电66.6亿度,占全市水电发电量的24%;完成10对煤矿技改扩能,生产原煤90万吨;琴森木业、欧尔矿业、L—乳酸等项目建成投产,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。转变发展方式,推进节能减排,关停2家高能耗、高污染企业,万元GDP能耗下降3.5%。
(三)着力建城镇,城乡面貌明显改观。编制完成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策划、24个集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和30个行政村规划。新城完成土地征收8000亩,场坪整治挖填400万立方米,开工11条市政道路,完工3栋安置房主体工程。旧城改造危旧房12万平方米,完成人行道铺装3.2万平方米、车行道油化9.2万平方米、城市绿化130万平方米,完工21处楼宇灯饰景观,建成污水管网11公里。加快建设8个特色集镇、16个农民新村,建成巴渝新居4200户,完工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、9个乡镇垃圾收运系统。实施“一库一塘”水源工程39处,开工场镇自来水厂6个,新增蓄水能力280万立方米,解决12.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,被评为“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”;实施烟路工程470公里、村通畅工程537公里,行政村通畅率达77%;改造中低产田土1.1万亩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.4平方公里,新建农村沼气池4000口,城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