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
蒙古族人聚居的向家坝,原建祠堂的屋顶为八角形的“纱帽顶”,柱础也为八角形。
在今县东南各乡苗族聚居的地方,堂屋左侧,里面半间为卧室,一般都装上地楼板,离地
卧室外面有“火铺”,用木柱木板装成
木瓦结构的房子,大多有吊脚楼,即在楼下以木柱支撑木楼的建筑,这种建筑,以彭水最为普遍。彭水的吊脚楼(彭水人称为“虚楼”),可分为三种:1.在山坡上建房,把厢房或下厅伸出,为使厢房或下厅与正房在同一平面上以利居住,便在坎下或坡下以木柱支撑,上面住人,下面建猪牛栏圈或堆放柴草杂物;2.在平地建房,有在正房一侧建猪牛栏圈,外支木柱,上面住人的。这种吊脚楼,一般比较矮小;3.有些集市,如解放前的老郁山,便建在一面陡坡上,一律以木柱支撑房屋,走马岭建在山梁上,右边便以木柱支撑房屋。万足场的临沟边,至今还可以看到这种建筑。
民居的吊脚楼上,一面、两面或三面,有挑伸出,与悬柱相接,铺以楼板,装以栏杆。富裕之家,还在悬柱和挑上,饰以木刻浮雕,栏杆也以吉祥图案装成。
解放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,农村出现不少一楼一底或多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、钢混结构的平顶(或瓦顶)楼房,水磨地板、地板砖、彩色玻璃窗、金属卷帘门等,也进入农村各族百姓家,原有的建筑(包括吊脚楼)有日益减少的趋势。
婚嫁
解放后,农村青年谈婚时,男方须按约定的时间由介绍人陪同,带着礼物去女家“取同意”。让女方家长看看未来的女婿,如无意见,便走回回。不“插香”,但要放鞭炮。走了三次回回后,再到乡人民政府办理结婚手续。过礼那一天,男女双方同样要请客、收礼。近年来,农村开始恢复部分旧俗,城镇时兴“端盘盘”,即将礼物等放在茶盘内,一人一盘,列队通过街道。有多至200个茶盘的。有的还用摩托车开道,小车迎亲。新娘进门后,由新郎、新娘将事先准备好的被子分别送给父母、伯叔、舅姑等,长辈收被子时要给喜钱。
生育
彭水各族人民传宗接代观念强烈,尤以农村为甚,而解放前更甚。婚后两三年不见生育或只生女孩,便上庙上求观音菩萨,给他“上红”或“献佛鞋”。有的抱儿押长,有的给女儿取名“接弟”、“接男”之类。也有家人背着夫妇将南瓜藏于被子内(“南”与“男”同音),还有在
有人许愿修桥,贫家则砍几根木棒搭在小沟上让人通过,有山林的家庭便捐大树作为桥梁,据说,捐一根生一子。富家无子,则捐钱修石拱桥。有的夫妇多年无子,妻子便主动给丈夫物色小老婆,让其再婚。有的一妻三妾,仍只生女孩,便认为是祖坟葬得不好,便迁葬祖坟。
寿庆
闲生彭水人把闲生读作“hán生”,指家庭成员除整十生以外的生日。成年人的闲生,一般只有至亲。嫡戚前来祝贺,不另外请客。未成年人的生日,家中弄些好吃的,或缝制一套新衣服、一双新鞋子等以示庆祝。
整十生彭水农村各族人民一般50岁起开始整生十酒。50为半百,60为满旬,70、80、90便要大庆。这种整十生,男性要提前一年,即70岁生日,69岁时整酒;女性则延后一年,即70岁生日,71岁时整酒,有“男整进、女整出”之说,因“十”与“死”音近,所以避开严“整十”时整酒。届时,亲友要送寿匾,寿联。有钱人之家,匾、联为黑漆退光,以朱砂或金粉涂字;中等家庭则用红纸或红绸书写对联相赠。也有送寿屏(以木刻黑漆退光涂金字,或在绸子上绣花鸟图案或绣制寿字、寿序等)、送寿幛或《八仙上寿图》等。至亲的晚辈则要送寿衣、寿鞋,还要赠送糖酒肉蛋等礼品及现金。生日的头天晚上要拜寿。让寿星(或夫妇)坐在堂屋正中的椅子上,如长辈健在,也要请来接受朝贺;如有兄弟,也来陪坐,接受朝拜。儿女子孙按长幼、尊卑、亲疏的顺序叩头行礼,有礼生喊礼。礼生由家族中有名望的成年人担任,寿星要给拜寿者封赠一些吉言。拜寿时,同样要设香案,供柑子,以昭告祖宗。送礼时,主人以寿碗相赠。晚餐有酒菜,但不煮饭,只吃面条,以面条长瘦与“长寿”同音,所以,称为“吃寿面”。第二天早饭,才办席,称为“寿席”或“寿宴”。有些地方则不留宿,祝寿和吃寿面以后,客人便各自散去。